查看原文
其他

大美读书 | 夸父班同学读书笔记选编

夸父班 大美生生
2024-08-23




编者按


主班黄明雨老师给夸父班留的寒假作业中,有一项是这样表达的:

“大同学要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这个必须发给我看。

篇幅不限,可议论,可摘抄,形式不限,只是为了培养自己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时要带上一支笔,勾勾画画,随时写眉批,点滴心得。

故阅读是一件愉悦、幸福的事,可以伴随你的一生。”


这两天,孩子们假期里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已经由见习老师瑜雯扫描、编辑整理了出来,小编从中节选部分,陆续与大家分享。


汇编整理 | 中霖、瑜雯

文字 | 夸父班





| 小船

一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三周,原因是太激烈了,每部戏的剧情、背景都极为激烈。一口气儿看四出这样的戏对我来说确实受不了。有可能激烈的原因也与作者本身有关。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母,这些导致他性格内向,剧作自然也使人看着有些不舒服。


确实剧中“隐恶”比较少,“引恶”倒挺多,四部戏《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六七十个角色,几乎全是些令人厌恶、令人可怜的人,真正活生生的,使人会心一笑的人,三四个而已;


其他人就像一个个在已经腐烂的沼潭里的人,他们得意时不可一世,忽然狂跌就开始讨好之前欺侮的人;他们给自己硬戴上一个“强大”的面具,让人看起来自己很强,使不被欺侮,他们装作自己有“学历”,甚至忘记了自己故土的语言,祖先的语言;


有人深深地陷在沼潭中,但觉得自己很霸气,看着“活人”却觉得奇怪,而有人意识到了,想出去,却晚了,看着远处的光亮似乎触手可及,但又摸不到,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无力地倒在沼泽里。


《雷雨》剧照


作者也是以这种激烈的方式,劝人向善吧。


曹禺先生的剧作还是非常棒的,人应该都爱看戏,看戏比看书要简单。它可不讲一句道理,却使人明白。


一部好的剧作,剧情多巧妙,多刺激不重要,而是要使其传达出一种精神,使世人反省,反省自己,反省当今的社会,知耻而上,而后勇,现在这种剧作,少矣。

 




 | 宥均


这本书中的几篇文章是由不同的人士写的,有西方人和东方人,有关于情绪治疗的,有关于德、法自然医学的,还有关于“食疗”和“和疗”的。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后来发展出了不同派系的医学;早期医院是在修道院中的,因为教徒们的信仰,他们相信上帝,相信只要精神治愈了,肉体自然不是问题,因此,他们的治疗重点为净化病人,驱赶走恶魔。


事实证明确实有用。这可能是现代医学无法理解与解释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心理作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功用;现代把这一现象(心理作用)称之为“安慰剂效应”。


有医生做过实验:让一名恶心呕吐得厉害的病人服用吐根糖浆(强烈催吐剂),并告诉病人那是安胃止吐药,结果是病人止住了呕吐。




如果病人能被引导至自愈疾病,为什么作为医生的我们不能学习利用这个强大的武器呢?

现代生物医学无法融合这些精神现象,因而也激烈排斥所有超越生物化学范畴之外的治愈方法(例如和疗医药),这无疑阻碍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西方自然医学最早前就是从“修道院医学”而来,早期的开拓者大多是虔诚的基督徒。


“自然疗法的基础是对生命力的信仰……”这(生命力)从生物学层面来说就是新陈代谢、生殖、生长等。


现代生物医学的好,我都看见了,但这么多年来,它的不好也慢慢呈现了出来,最显著的就是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虽然治疗了很多细菌类感染,但如此还杀死了许多无害细菌,并使许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而且抗生素无法治愈身心类疾病(其他药物也是如此)


而这些心身疾病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消耗着每个国家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如癌症、心脏病、抑郁症等)




现代医学在世界大部分地区被制药业所掌控。

在美国,那些同时服用四种以上药物的人群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在成倍增长,已成为第四大死因,位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艾滋病、肺炎、意外及交通事故死亡率之前……

在美国的医院里,每年约有98000例患者死于药物及手术伤害,约90000例死于感染,而这些原本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不止常规生物医学,现代有些中医诊所也只是开个药而已。


……用主动的养生医学替代被动的疾病医学……


这也是徐梅院长的大愿:将预防疾病的方法带入生活中,这样才不会陷入被动又两难的境地。


有些生活习惯真的是我们本末倒置了,值得每个人反省。


医疗的未来大有可为,需要更多人为此努力!

 

 



 | 若冲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武器和“文明”打进了中国。准确讲,西方人强的地方在于武器,不在于他的“软实力”,但按他们的话讲,他们的武器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才有的,也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才有的他们的武器。于是他们的文化便成了富强的关键。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知识界铆足了劲地变法图强,但事实证明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杜亚泉也是这个潮流中的一个,他经常带武器、药品到市场、名胜等大众聚集处作表演、演说。他认为“惊眩变化之奇妙,增长事物之智识,响慕学问之旨趣,藉以为开通风气之助。”并出版了许多科普作品。


这其实奠定了之后中国的科学和数学,但在当时实际上是,难说有多大的影响力,不过想杜亚泉的思想其实代表了一种“科学”的精神,是很有代表性的。


杜亚泉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夏之政忠。
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
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
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
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
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这样看杜亚泉其实并不“时中”。


毛泽东其实很有意思,他早期还讲过要“体育救国”。相比共产党之前那一批人,其实他更解决根本问题。从宋到元明清那就是“文政”了,所以在共产党和晚清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军事上简直荒诞可笑。


后来知道要图强了,但也只是知道要图强而已,还走了很多弯路。所谓“民国大家”还得加两个字——“民国学问大家”,都只是从头脑上、文章上入手。从关键问题上入手,即及时雨。后来什么“大跃进”,“文革”就是不懂中道了,过犹不及。


我们现就要“承之以敬”,什么叫敬,就是信仰,敬天法祖。

 




 | 悟空


放假一周在家,多数时间同母亲在一起,但两人时间安排不同,有时她想出门散步,我恰好准备写数学卷子;有时她在书桌旁开会,我则要到新鲜空气中放空一下,不过这种情况鲜少,两人基本还是一起居多。


在家窝一天是不行的,一天当中某个时候必要出门,哪怕没行为目的,只是在小区里溜个弯,边走边聊天。


北京已经连着下了三四天的雪,地面上堆积起一指截深的白糖,伏在树梢和屋顶上,煞是好看,竟也有几分意境。


看着霭霭白雪,心也无杂念,干净,也静。


肩上的背包沉甸甸的,里面装着电脑、书籍、笔记本、练习册,却不觉着是负担,许是心无外物,却又有心外无物之感,走过的地方,是真看得见——一步一个脚印。




本周开始阅读法学、社会学相关的文献,同时也读了本“闲书”,讲徒步的,书名《走出荒野》,也一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登顶作。


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一位普通的美国女子,童年美满的家庭,在母亲去世后分崩离析,而后的四年零七个月,她一度陷入悲痛与绝望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一天,偶然,看到一张太平洋屋脊步道的图片,萌升出启程的想法,再到后悔时,却已踏上了通向天空的步道,就像身处的这片无际的荒原一样,漫无方向。


九十四天,一千一百多英里,一个人从痛苦迷茫中渐渐从心笃定的旅途。作者说,这过程中,自己就像个流离失所的人,经历万千的险阻,但在一切结束之后,她也在天地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对于一位毫无徒步经验的独身女子而言,一个人走下这么长的路很厉害,一群人一起走大概容易些,但一个人是真的独行。


纵使如此,独行者甚至灵魂深处ta并不孤独,这段旅途就当是日常生活中,走路去上学、上班一样。


说实话,我本人倒是挺希望有这样一个机遇的,先把今年的千里徒步走下来再说吧!


想起黄老师之前的一段评语:“辛太学发起的徒步,不是流浪,而是行走天下。


我们一个小小的实验班,行走中国,闯荡城市与乡野,乃至孔圣先贤周游列国,也不是为得实现“自我救赎”,真正是要担起这个时代的一切向前出发。




转看南宋道士白玉蟾批注的道德经,句句映心。这便是“行出来”吧!


感恩路上的一切相遇,共勉!


愿行走光明大道上的灵魂永不迷失。


 



 | 明真


这本书是高强老师找给我的,小册子,内容也就是些生活中的片段与菜谱,但读完后却回味无穷。


虽然是讲做饭,但作者真的把用心之道融入其中,很自然,充满烟火气。


作者是一位很平常的家庭主妇,对于烹饪的观念主要来源于母亲的熏陶。作者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那个时代比较典型的女性。


本书名字的来源——“家宴”和“国宴”就是作者母亲宴客方式的戏称:


“一种是宴客方式比较正式,气氛也比较严肃,以父亲往来的朋友为主,我们称之为国宴;

另一种是亲朋好友年节生日聚会等等,我们称之为家宴。”


虽说有“国宴”与“家宴”之分,但心思丝毫不差。




饮食可是中华文明一大瑰宝,能把做饭一门深入下去的人,也挺厉害的。最重要的是,传承了几千年来不曾改变的用心,是否能够直正体会到。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


下面摘录部分有感片段:


常听说某某人有烧菜的天分,然而宣一认为厨艺是一种对食物尊重的态度。食物亦有魂,你对它好,它自然对你好,变得更为称心可口。


■ 但像她母亲做的菜一样,这些手艺并非刻意学来,那是家庭生活里的自然浸染。生活中每日吃饭,家庭主妇每日做菜,做的菜无非就是她的出身来历,以及她自己后来的生活体会与创造的巧思。


■ 做菜和写作都是创作,从无到有。做菜者和写作者都因而要先有这份心。再如期望成果不凡,那这位创作者还要需要一股灵气。


■ “认真请客”要向宾客朋友传递一个信息,我真心真情,尽我所有与所能,希望你得到一个美好的对待,回家也津津乐道,不会轻易忘怀……宴客的成功关键,并不是依赖有高贵食材、罕得佳酿(有当然也不妨事),而是主人奔走之热忱与投注之心力


这些心得与体会,或许很平常,但都是一点点从生活中体会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与做饭深深结缘的家庭,特殊的日子也很不一样:


■ 妈妈下葬那天,我们兄妹六人决定用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来纪念她老人家——烧好一桌菜——由三个女儿主厨,每一道菜上桌,都先请佩姨尝,我们则一边吃,一边听佩姨讲评,说出食材酱料的搭配,火候的拿捏,尤其是改进的空间,这是我们听过最好的烹调讲评。相信妈妈在天上看了,一定笑着说:“孺子可教焉……”




这里还有作者一家对于“成人”的部分看法:


■ 长大而且成人,菜可以上桌了,文可以见报成书了,而人也成熟到可以观察世界了。我有时觉得做菜和开车一样,很多人都会,但是有人每天做菜,却始终做不好,有人开了一辈子车,车子就是开的不够帅……


其实做好一件事情,并非只是有很高的技术或单纯的熟练,真正考验人的是内在功夫,是不是在用心体会。


却也不是紧张兮兮、一本正经,就如呼吸一样平常。做菜如此,开车如此,学习亦如此。


也许,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平和”,虽然有时我是挺“平”的,但要真正让它成为内心的常态,这还不够,真正平和的背后,一定是非常坚定的力量。就像生活中的日常,很普通,但可以很鲜活,充满生机。




挺普通的一本书,挺平常的故事,却能感受到很坚定的力量,这大概就是作者的用心。生活中,处处不离!


啊,这是今年第一篇读书笔记,还挺有纪念意义的,希望新的一年有更多心得体会,早日见心性!




- end -



更多夸父班同学们的读书笔记选编,

日后陆续分享,

敬请关注~



注:本文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







- 相关推荐 -





/ 关注大美生生 · 重建天人生活,从这里开始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美生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